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入伍,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,少将军衔。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。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委员,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,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,中央军委委员、常委。后担任红四军政委,参加了长征。也是考虑收购交易发生时的财务指标,如P/E,EV/EBITDA等。
湖北有哪些现代名人
一、周鸿祎(zhōu hóng yī),1970年10月4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 。360公司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、奇酷CEO、九三学社中央委员、九三学社中央科技专门委员会副主任、和知名天使投资人。现任北京六间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。
二、雷军,1969年12月16日出生于湖北仙桃,毕业于武汉大学,是中国大陆著名天使投资人。
雷军作为中国互联网代表人物及全球年度电子商务创新领袖人物 ,曾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及十大财智领袖人物、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等多项国内外荣誉,并当选《福布斯》(亚洲版)2014年度商业人物。
三、聂海胜,男,1964年9月出生,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人,中共党员,硕士学位。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入伍,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,少将军衔。
四、秦基伟(1914.11.16—1997.2.2),湖北省红安县人。中国共产党党员。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。
历经土地革命战争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,昆明军区副司令员,成都军区司令员,北京军区司令员,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,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。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委员,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,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,中央军委委员、常委。
五、王建安(1907-1980)原名王见安,湖北省黄安(今红安)县人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加黄麻起义。后担任红四军政委,参加了长征。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。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、东线兵团副司令员,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周鸿祎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雷军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聂海胜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秦基伟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王建安
一家公司的「估值」是怎么估出来的?谁来估?
估值的思路无非三,看收益、看同类、看资产,要是追求完全准确,就象要求地震局准确预测地震一样不靠谱,但用未来收益折现是最接近真相的思想余亦多:
估值这件事情,本身就是很主观的,因为“价值”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量度
它与物理或数学所追求的"绝对"不同,"价值"是没有绝对量化标准的
我们可以用上帝创造的法则去作为检验科学模型的标准
但检验“价值”的标准,是人为的“市场”,是人类创造的法则,而非上帝
所以,以科学的角度去考量金融,我觉得本身就是一个误区
上面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估值这件事本质上的悖论
但说到市场实践,我们分早期公司与成熟公司
成熟公司
成熟公司一般通用的有三种方法:可比公司估值(就是一般说的Comps),可比交易估值(ComparableTransactions),以及贴现现金流法(DCF)。但其实每一种方法的人为可控性都极大。
Comps:就是在市场上选几家已上市的,业务模式类型相似的公司,然后分析它们的各种财务指标,并用此来贴合需要被估值的公司。财务指标除了我们常用的市盈率(P/E)以外,还包括P/Sales,EV/EBITDA,EV/EBIT等等。但这里面的人为可操作性很大
首先,我究竟选取哪种指标来估值。在市盈率所取得估值不理想的情况下,我可以回头选择EV/EBITDA。在很多没有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佳的互联网公司,我可以去选择活跃用户数,payperclick等等。而且,请相信banker自说成理,合理化估值的“科学化”过程的能力
第二,市场上有很多可选公司,我究竟选哪几家公司作可比公司能够达到我希望的估值范围
第三,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。每个公司的财务结构必然有不同,我可以因为这种结构的不同,对于被估值公司作出相应的“调整”
ComparableTransactions:就是根据以前发生过的同类型可比公司被收购时给出的估值来定价。也是考虑收购交易发生时的财务指标,如P/E,EV/EBITDA等。但因为收购时,一般会给出溢价,所以按照可比交易给公司估值一般会偏高。可比交易一般M&A里面用得比较多,IPO用得很少
这里面可玩的猫腻也很多,比如选哪些交易,不选哪些。用哪些财务指标,不用哪些......等等
DCF:这个作一个对公司未来几年盈利的预估模型。当然,要做预估,自然需要各种假设,比如每年销售增长到底是3%还是5%,毛利率到底是前三年保持一直,还是前五年保持一致
在一个一切以假设条件作为基础的模型中,可人为操作的猫腻实在是数不胜数,于是,这种模型的不稳定性连最能自欺欺人的banker很多时候也看不下去,所以大家在实际中用它,或者以它来做判断的时候其实很少。
当然,根据行业不同或者交易形式不同,常用的估值方法也不同,比如房地产公司,尤其是REIT,就会经常用到NAV。而传统行业的公司,用P/E较多。如果我要作一个LBO,可能DCF会是我更看重的指标。如果作破产重组,那用的方法更多是在损益表上下工夫,与上述方法关系就不大了。
初创公司
我一直觉得对初创公司来讲,所有的对于某个特定数字的“合理化”的过程,来源还是那个拍拍脑袋出来的数字......
总而言之,很多人在为一个公司估值之前,就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估价范围了,其它的所谓计算,不过是一个“逆推”,而非“发现”的过程。这些不同的估值方法,不过是用来贴合最初那个估价范围的工具而已,并非“科学”。